东西问|韩炳华:晋阳古城,见证文明交汇几何?

  中新社太原8月8日电 题:晋阳古城,见证文明交汇几何?

  ——专访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韩炳华

  中新社记者 杨杰英

  晋阳古城是春秋至北宋时期的太原城,从建城到废弃,其连续使用近1500年,是城市格局保存完整、文化遗存埋藏丰富的古代城市遗址,也被称为中国的“庞贝城”。

  晋阳古城遗址发掘有何重要发现?晋阳古城何以成为中古时期东西文明的重要见证者?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副院长、晋阳古城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韩炳华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晋阳古城的考古发掘是一项大工程,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发掘,有哪些重大发现?

  韩炳华:20世纪60年代,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曾到晋阳古城遗址进行调查,对城市布局做出推测。同时期,考古学家谢元璐和古文字学家张颔先生带领勘探人员做了初步勘察,并发表勘察成果。

  1980年以后的30年里,考古工作者对于晋阳古城遗址的认识,不再局限于20平方公里的城池范围,而是在大遗址视野下把周边石窟寺、墓葬等看作与晋阳古城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一思路下,王郭村隋代虞弘墓、王家峰北齐徐显秀墓、太山龙泉寺唐代塔基遗址、天龙山石窟等考古工作均有重要收获。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天龙山石窟。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

  2011年,晋阳古城考古工作队成立,通过十多年的考古工作,证实了原来城墙的存在与年代,清楚了城市的核心区,还发掘了三处大型建筑基址以及龙山童子寺遗址和蒙山大佛阁遗址等。同时,我们发现了同安阳相州窑、巩义白河窑、早期邢窑同时代的窑址。精细白瓷、化妆白瓷和青瓷同时烧制,对于解决从青瓷到白瓷转化环节的诸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成果极大丰富了人们关于古城城址范围、区位功能与城内遗存埋藏规律等的认知。

  中新社记者:晋阳古城遗址发掘,在中国的城市考古中有着怎样的价值?

  韩炳华:晋阳古城在规模上略小于长安、洛阳等都城,但远比普通的州、县城要大,是介于两者之间且具有代表性的中心城市。由于这个古城遗址保存较好,又加上沿用时间长,从学术意义上讲,特别有助于解决长时段城市结构与景观的变迁问题,也能够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一个区域的时间“标尺”。

  另外,晋阳古城有两个特点,一是城址与墓葬、石窟寺互为依存;二是不少出土遗物呈现东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因素。因此,晋阳古城这类城市的考古价值独特。

  2018年6月9日,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晋阳古城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对公众开放。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

  中新社记者:晋阳古城遗址出土的文物有何特点,为何多种文化因素在此交融?

  韩炳华:晋阳古城遗址出土的文物种类比较多,有日用陶瓷器,如三彩狮子,带“盈”“易定”“新官”“晋”字款白瓷;有玻璃、象牙质地的装饰品,有铁制的工具与兵器等。出土器物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复杂多元,有与周边地区同时期共性的文化遗物,又有来自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大陆的异域文化风格的器物,还有不同文化融合下的“创造物”,可谓异彩纷呈、琳琅满目。

  从遗物群的复杂性看,多种文化因素交融共存的格局已经形成。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如下:首先,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以及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繁荣所带来的开放包容的“氛围”起决定性作用。其次,晋阳在北朝晚期至唐五代时期的政治地位特殊。晋阳作为东魏北齐的“霸府”“别都”,唐代的“北都”“北京”,备受重视。第三,晋阳地理位置特殊。北魏时,晋阳是平城到洛阳的中间节点;东魏北齐时,是并邺道的起点;唐代更是沟通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枢纽”。多种文化因素交融共存的历史传统、开放的社会“氛围”、特殊的政治地位与地理位置,促成了多种文化因素交融共存的格局。

  晋阳古城遗址出土的三彩狮子。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

  中新社记者: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接点,晋阳古城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韩炳华:在晋阳古城附近的金胜村5号唐墓发现的曾经流行于中亚至东欧的通用货币——萨珊银币,以及考古发现的娄睿墓墓道壁画中胡商驼队图、金胜村唐墓壁画的胡商、张肃俗墓载货骆驼俑、娄睿墓牵驼俑、韩祖念墓骑骆驼俑、斛律徹墓骑骆驼俑等,这些都反映出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一些真实场景。通过贸易带来的西方“宝物”在考古中也有发现,如厍(shè)狄回洛墓出土的走狮纹玛瑙带饰、徐显秀墓出土的镶嵌蓝宝石的戒指和晋阳古城出土的胡人吹笛的带绔板。还有一些文物很好地诠释了因贸易而滋生的“文化”意义。如天龙山新发现的具有异域文化的造像,虞弘墓中的胡腾舞图像,厍狄回洛墓甬道壁画的胡腾舞图像,这是西方艺术在晋阳的“复活”。此外,晋阳古城瓷窑曾发现一件精细白瓷高足杯,器型是仿制西方流行的高足杯器型设计烧制,运用了当时最高水平的制瓷工艺。用东方的先进制瓷技术来烧造当时时髦的“西式”器物,可见当时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深度。

  同时,唐代的五台山对整个东亚地区的影响非常大。敦煌莫高窟保存着《五台山图》,此图西传西藏,东传日本,将佛教文化传播至整个东亚,也将图中所绘制的山西地区的建筑及文化等一同传播出去。据记载,当时创制“五台山图”的地方正是晋阳古城。另外,在敦煌莫高窟第61窟的壁画中还可以看到太原经五台到镇州(正定)的路线,很好说明了当时的晋阳古城是佛教传播的重要一站。同时,不少文献载有高僧到访晋阳古城的事迹,其中还包括佛陀波利、释不空等印度僧人。

  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复原图在香港文化博物馆展出。中新社记者 张炜 摄

  从以上可以看到,晋阳古城是一座文化的“驿站”,不仅将多元文化迎进来,又将融合创新后的文化送出去,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以及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新社记者:晋阳古城遗址的发掘是否启发着人们更好认识中国古代文化?

  韩炳华:晋阳古城无疑启发着人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其一,中国古代文化是多彩、善于交流的,晋阳古城见证了盛世的唐代与其周边的和平发展,见证了“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二,中国的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在不断融合中创新。晋阳古城从东周到北汉,经历了近1500年,文化遗存积淀深厚但从未有断裂或分化,尽管其间的历史文化不断与外来的印度、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文化融合,有输入也有输出,但始终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文化自觉;在继承与融合优秀的文化同时多有创新,并以此推动着此方文明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完)

  受访者简介: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韩炳华

  韩炳华,1975年出生于山西屯留,现任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晋阳古城考古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考古、建筑考古和古代青铜器,编著有《黎城楷侯墓地》《灵石旌介商墓》《长治分水岭东周墓地》《晋阳古城一号建筑基址》《晋阳古城晋源苗圃考古发掘报告》《晋阳古城三号建筑基址》和《晋西商代青铜器》等考古报告。学术成果曾获得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